{$xintitle}
最佳回答
“在线嘿咻动态图片动态图片_嘿咻动态图片qq表情大全_第3页_..._”{$xintitle}
“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调研,村民们听到总书记为非遗产品苗绣“点赞”时,现场响起阵阵掌声。
“我当时就站在离总书记不到两米的地方,听到总书记为我们的苗绣‘点赞’,心里感觉暖暖的。我们会下决心把这项技艺发展好,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回忆起总书记调研时的场景,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负责人尤华忠仍难掩内心的兴奋与激动。
化屋村地处乌蒙山腹地、三岔河畔,过去叫“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20多年前,这里是一个“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小山村。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化屋村实现华丽蜕变,依山而建的移民村拔地而起,平坦干净的公路通往家家户户。2017年,化屋村实现脱贫摘帽,这个昔日贫困发生率高达66.3%的少数民族村寨,一跃成为乌江源百里画廊的“一颗明珠”。
化屋村脱贫的秘诀在哪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是答案之一。化屋村的苗族人口占到了98%,几乎家家户户都擅长苗绣手艺。作为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苗绣做工精细、工艺复杂,并以构图美观、浓厚的民族风格、丰富的色彩而闻名于世,被称为藏在深山里的“高定”。
这一门古老的技艺是如何走出大山,成为农民的增收产业?尤华忠把这归结为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
“几年前,我在浙江打工时,看到当地人用电脑绣花机,感到十分新奇,我便花了2万多元买了一台二手机器。利用绣花机制作一套苗族服饰,时间由原来的半年多缩短为一天,工作效率迅速提升。”谈起这件“宝贝”,尤华忠满脸自豪,“现在,我们这个车间有5台全新的绣花机,绣娘们干活更有劲了!”
工作效率提升后,绣娘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32位苗族绣娘在车间里打工,月收入三四千元,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同时,还能照顾家庭,简直是大大的双赢。”尤华忠告诉记者,32位绣娘有80%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已全部脱贫。
化屋村通过苗绣脱贫致富的故事正在贵州省其他地区上演。
潘花伟原本是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马号镇冰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在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下称舞水云台公司)当绣娘,2020年,她们一家成功地摘掉了“贫困帽”。
“在舞水云台公司,我现在每个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以前一年也拿不到这么多哩!公司对我们都非常照顾,经常为我们这些绣娘组织专业的苗绣培训。”提及自己的这份工作,潘花伟笑得合不拢嘴。
“一定要发扬光大苗绣,既能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能为扶贫产业、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我们相信,传统的苗绣将续写更多时尚的故事,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熊花平)